一、前言 本篇討論的是教養書,以及我自己在閱讀、實踐上的心得。 本文中會提到的書不僅止於單純的教養書,也因為本身並非這方面的專業,所以如果有誤 讀、概念不正確/精確,也歡迎指正。 有些內容會給數字標題,用意是方便對照討論。 1.教養這兩個字在不同語境不太一樣,有: 1-1純粹的生理問題 1-2人格/性格養成,如情緒穩定、恆毅力、耐挫力等等 1-3學科的養成,如英文能力 1-4互動的方式,如讓孩子聽話 1-2、1-3都可能包含著: 1-5腦部運作模式或各年齡階段的發展 1-6重要性(這也跟文化高度相關) 1-7養成的方式 2.我接觸過的教養書分別有不同出發點: 2-1基本理念:目前看來最有共識的應該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2-2腦科學/生理學的研究結論 2-3實驗為基礎的心理學(包括我只有片段讀過的大數據),這是現代科學教養的主要來源/ 依據。 2-4傳統心理學/哲學:在台灣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所謂的阿德勒(《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 養》)、薩提爾(它本質是心理諮商)、蒙特梭利跟華德福(這些都是哲學體系下的產物) 2-5簡單的量化或質性甚至是自我觀點的。 這比較像是研究方法論的問題,但會被我獨立拿出來談是因為有太多書是簡單的訪談、不 足量的數據分析或是根本就是作者的個人觀察或想法,要參考別人怎麼育兒無所謂,當成 客觀標準是危險的。 2-6方法論,要如何應對互動 以上分類未必那麼清楚,2-1除非是以理念為出發點的書,不然比較可能成為基本的假設 散見在書的各處或成為隱藏條件;而基本上2-2、2-3不會引用2-4,但2-4很容易以2-2、 2-3作為理據之一。 3.再來,討論的是篩選書的方式。 3-1就整體取向而言,我認同周育如的說法,教養應該以科學為基底。 周育如這句話是出自於她的《聽寶寶說話》,是很好的入門書,也符合臺灣現在的教養氛 圍;但缺點也是她寫的太簡單了,隨書附的CD以及她在親子天下的線上課程比較深入。 依此,2-4基本上是我現在不讀的類別,這其中包括我從認同正向教養,到質疑正向教養 。正向教養似乎是來自於阿德勒學派的《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這其中不可能完全符 合現行的科學研究。這會導致認知/詮釋有誤,所推廣的實行方式也有可能無法達到其所 宣稱的效果。 讓我最有感的,就是「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關於前者我覺得更多的是心態問題, 也就是「家長覺得無所謂的或許可以放手,覺得在意的就要堅持」,說到底是藉由家長的 自我覺察決定什麼可以讓孩子自行決定;後者其實是懲罰的變型。 3-2因為科學的侷限性,所以大部份的科學,尤其是腦科學,都會有種搔不到癢處的感覺 ;所以越容易產生情感共鳴的作品,越有可能不具備客觀存在的理據或過度推論。這部份 我就不舉書了,我的確被某些書所療癒,然後經過一段時間驗證覺得根本就是唬爛。 3-3但科學並不能完全成為理據,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以實驗為主的)心理學的再現性非 常低,這點讓心理學是否為科學產生了根本性的質疑。 為什麼會這樣,心理學界作了非常多的探討。現在有個初步的共識是,基於大腦可塑性, 文化會影響大腦的塑造,大腦的塑造又會反過來影響文化,所以在不同文化間,大腦會產 生差異,所以以心理學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未必適用在不同文化甚至是群體之間。 心理學著作討論到這點通常將它視作一個變因,不過它的影響可能比想像的還要大。有本 書以人類學/歷史的角度在討論這個現象,《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非常有趣。 3-4我們現在看的書/引用的科學實驗,大多數來自於美國,或是教育方式也是間接的受到 這些實驗影響,但是否適用於我們的社會?答案是,不知道。 而且是,非常有可能不適用。這些都需要在國內轉化,重新作實驗。 在台灣目前真正著手作實驗並寫科普書/推廣的,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周育如。 3-5科學未必能成為理據的第二個理由是,科學的選擇也還是社會體系下的產物。 也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科學會不會受到價值判斷影響?或是其作出的結論所表 彰的價值,適不適用於我們的社會? 前者是科學根本上有效性的問題,後者是社會差異的問題。 3-6科學沒有辦法成為理據為根本的質疑是,偽科學的存在。為了名聲、利益等等,有些 科學並不是真的,而且非常難以分辨。 3-7最後,科學還有個非常奇妙的現象,就是被過度詮釋。本文在某些部份也有這種傾向 ,大概的思路就是因為科學說OOO,合理推斷XXX也是成立的,所以我們要YYY。只能說即 使看似言之成理但未必符合真實。 4.科學的目的是在於「發現真實」。很多事情是社會共識或迷思,或看之言之成理,但實 際上禁不起驗證,這些都要經由科學再加驗證,或從中發現一些我們沒有發現的「真實」 。 有本相當有趣的書是《象與騎象人》,基本上就是以科學檢視一些大家習以為常的「常理 」。 5.對於家長而言,其實最根本的也不會是要選什麼流派的問題,我認為還是在於要怎麼樣 可以處理問題。 我看過一個說法是,「正向教養比較不容易當下解決問題但比較深遠、打罵教育比較容易 當下解決問題但沒有辦法真的解決問題。」 這個說法我不認同。 教養是高度技術性的事情,一種教養方式如果沒有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又覺得它可以解 決長遠的問題,這個講白了就叫作是自我安慰;而且打罵絕對是慢的方式,你還要等孩子 哭完排解完情緒,這怎麼看都不是快的方法。 所以這就是方法論的問題。 方法論也包括要怎麼樣可以達成目的,像是要有恆毅力、要有同理心、要有抗壓性等等, 這部份科學可以提供部份解答,但同樣的也未必完全。 二、書 開始討論書了,純粹的生理問題沒什麼好討論的, Sunny老師就夠了;但長遠來看孩子階 段的對待模式會有什麼影響?例如說依附模式會不會是這段期間的主軸?少攝取什麼營養 會不會影響發育/發展?沒有睡到該睡的時間會怎麼樣?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是本相當經典的作品。這部份我就不談了,也不是本文的主 軸。同樣的,《父母的語言》也不特別介紹了。 至於各階段的發展,就是有疑惑就google,網路上的資源滿豐富的。只是就結論上我覺得 有太多內容都太商業化且具有誤導性了,所以有疑問還是要回到正規的醫療體系或專書去 處理。 (一)《教養的迷思》 這本書非常特別,作者念心理學,主攻是兒童發展,但在哈佛研究所時被退學,而後以寫 教科書為生。教科書寫一寫覺得怪怪的,就把她的想法整理發表,刊登在非常權威但通常 不刊登心理學文章的科學雜誌,一炮而紅,把她退學的研究所還頒大獎給她。 她的說法是「教養無用論」,也就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 這本書就是該論文的通俗版。 到底什麼叫作人格?包含什麼?如果不能影響人格還可以影響什麼?什麼是教養?教養的 範圍包括什麼? 這些是我看這本書當下產生的疑問,也是本篇會寫1.的初衷,有些定義,如果在不同書指 涉的不一樣,結論看似矛盾也只是因為所指不同。 只是「別人不對不代表自己是對的」,而這本書沒能夠好好處理一些定義上的問題,最根 本的原因是作者並不是學院中人,她沒辦法藉由實驗及相關的學術資源主導或限縮所研究 的範圍。 也就是說,這本的內容是假設的階段,也必然充滿了侷限與定義不清的問題,是否正確有 待後續有人接手研究。 是否有後續研究說真的並不清楚,但其它書,尤其是腦科學的書,如果有提到教養,都會 看到類似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受到不當對待到造成創傷,通常都能成長成「正常 人」,一個很難定義或細究的用詞。 在意教養的父母要的不只是孩子成為「正常人」而已,所以「沒有創傷就可以成為正常人 」的說法基本上滿足不了父母對於孩子的期許。 不過引用這個說法的書通常都會認為,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影響有限,比較消極 的結論是也不用多作什麼不要虐待孩子就好了;比較積極的結論可能是幫孩子安排適合的 學校或生活環境。 這部份先不談《拼教養》的四個象限,也就是家長的經濟能力與期待是什麼;在學齡前是 有研究結論的,簡單來說就是不需要上學科,先跑不會先贏。 黃瑽寧跟周育如在YT上有個影片在討論這個,黃瑽寧的PODCAST寧夏璐也有一集在討論。 學齡後似乎還沒有定論。 順帶一提,如果我沒記錯,黃瑽寧是給孩子念全美幼稚園,小學念實驗學校。比較近期的 寧夏璐是兩位主持人的孩子都回到了體制內,黃瑽寧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學霸型,銜接無礙 ,還覺得學校的課業很多挑戰(而且這個「很多挑戰」聽起來應該部份是來自於體制的轉 換)很有趣;雖然英文程度明顯高於中文程度,只是看起來面對中文考題是沒有問題的。 寫到這裡,或許會給各位的印象是《教養的迷思》沒有什麼好讀的。 我把它放在我介紹的第一本書,是因為我覺得這本書雖然缺點跟侷限很明確,但非常值得 一讀,在後續會不斷藉由這本書討論議題。 此外,這本書主要回應的研究是2-3以實驗為基礎的心理學,腦科學的相關知識並沒有在 這本書當中。 (二)表觀遺傳學 教養一直有個先天/後天論,前者基本上認為孩子的人格來自於基因,後者基本上認為環 境先決。 現在比較常見的認知是一半一半,但嚴格來說這個認知是錯的:基因可以影響表現,甚至 可以影響環境,但環境同時也可以影響基因。整體而言是相當複雜的,還有後天對大腦形 塑的因素,科學家並沒有辦法有效釐清其中的所有變因。有一本書在討論這個但我現在忘 記書名了,等我想到再補上來。 在前者,《教養的迷思》舉的例子是為什麼雙/三胞胎被不同家庭領養後,習慣、個性、 人格表現還很像?(經典案例是記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之前在netflix有,但 好像下架了)那是因為他們的先天氣質影響了其他人對待他們的方式。《兒腦開竅手冊》 也有相關的討論,嬰兒的先天氣質會影響父母對待他的方式,這是個正向/負向加強,也 是因為這樣,一個家庭中的不同孩子,通常會面對的處境與方式並不相同。 後者就是表觀遺傳學。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好了,不同的人會遇到同樣的事情,有些人 會得到PTSD,有些人不會;有些人會得到憂鬱症,有些人不會,這跟基因有關:有些帶有 PTSD或是憂鬱症的基因,只要環境條件具足,基因就會被開啟,而人就會產生相對應的狀 態;所以相對的,如果沒有遇到可以開啟該基因的事件,就不會有PTSD或是憂鬱症。在現 實社會中,會看到有些家中處境(家暴)非常不好的人長大後發憤圖強成為非常成功的人, 這根本的原因是,基因沒有讓這個孩子造成PTSD。 之所以叫作表觀「遺傳學」,是因為該基因被開啟之後會以被開啟的狀態遺傳,我覺得有 很清楚描述的書是《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同時,這部份也有相當多的教養書在寫(但一樣我不太記得是哪幾本),母猴嬰兒時期被帶 離母親身邊沒人照養而產生情緒障礙,孩子即使給富有母愛的其它母猴照顧,也還是會出 現情緒障礙。《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自傳型作品,作者基本上生命順遂但她有PTSD,那 是她家人遺傳給她的。 這也根本性的導致,教養不會是家長、老師作「對」什麼,孩子就會有相對應的變成家長 想要的樣子。這其實也同時回應到《教養的迷思》講的,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影響不大。 《教養的迷思》根本上的認為父母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孩子真的學習的對象是同儕;在 《兒腦開竅手冊》是認為教育的時間遠比在家裡多,所以家長可以影響的理所當然不多。 就目前看起來,這兩個說法即使有影響可能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正確的說法是先天(基 因以及被環境影響就會有改變的表觀遺傳學)以及後天(神經可塑性)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 響,基本上是無法預知的。 但這個問題回到最根本來看是,到底什麼事情會影響表觀遺傳學,什麼不會,目前為止還 不清楚。也就是說,表觀遺傳學的範圍有多大或是特定事件有什麼,客觀來說,學界目前 知道(至少被寫成科普書翻成中文)的還非常少。其實也很有可能影響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 大。 寫到這裡,家長可以作的事情到底影響力有多大,並不清楚。但至少目前看來跟教養書沒 有直接利益衝突的著作,只要談到這個議題,基本上是認為影響有限。 (三)神經可塑性 我不談什麼神經修葺,只能說在營養學上,對神經突觸有正面幫助的是omega-3,而食物 的功效遠大於保健食品;此外,在學齡前值得特別攝取的是碘,碘會影響智商,如果孩子 喜歡海苔是非常好的零嘴。 神經可塑性可以影響的事情非常多,但就我自己閱讀的感覺,也被過度詮釋了,這點後面 會提到。 感覺統合就是神經連結出問題了、ASD或是ADHD等發展遲緩,也有相對應的神經連結出問 題;所謂的早療,基本上也是在調整神經連結,基本概念其實很簡單,多加刺激正確的神 經,神經就會取得連結。 理論上是這樣講,但實際上未必那麼容易或是有效就是了。而且早療也有一些理論上的問 題,我們後面會慢慢點到。 要提醒的是,早療能作就盡可能參與,不是不理會或害怕標籤化當作沒看到就可以解決問 題。 此外,發展遲緩的孩子長大後犯罪率也會比較高,這是認知問題,《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 年》也有相關的描述。 就這個主題我想要帶出來的書是《神經可塑性》,神經可塑性的基本概念就是腦袋會隨著 每次的輸入而有所改變,而這本書提出的一個現象(我也有在其它書中看過,只是其它書 沒有像這本書相對應的延伸),是「想像也可以帶來同於實際輸入的刺激」,而有足夠的 量就會產生質變。 這本書很值得一讀,我就不寫其中的例證了。而對於家長來說,每次對待孩子自覺並不適 當(可能因為你的情緒等等)時,請不要放棄或懊悔,在自己的腦袋中重新想一次你該作的 事情該說的話,只要你有認真想過、走一次流程,它最終都會成為你的一部份,也會成為 你第一時間會作出來的反應。 改變不容易,但沒有開始就不會有改變。 而對於孩子,請你引導孩子「想像」。引導想像是教養中非常有力的工具,在後續我們還 會提到。 (四)成長性思維 成長型思維主要指涉著:(1)能力是可以成長的、(2)要稱讚努力而不是結果。 「能力是可以成長」講白了叫作熟能生巧,它的理論基礎是神經可塑性,簡單來說就是努 力就可以讓能力成長。我一直覺得這個說法是有所誤導的。 首先,神經可塑性是有極限的,我真的很常看到有人說「因為神經可塑性所以我相信人是 無極限的」;再來,努力可以讓能力更好,我認為這個想法並沒有問題,但這不代表你可 以贏過有天份的人。 我認同的是《異數》,成功(當然在這本書的例子裡都是處於天花板的人)的人是天份加上 努力(還有好的時機點)。 我認為,該教給孩子的不是你只要努力就可能比別人優秀,而是,只要不努力,你就不可 能比別人優秀。也就是不要自我設限。 《大腦解鎖》雖然自認為在講成長性思維,但不是,它真的要說的是不要自我設限。而這 本書另一個層次是女性主義,女性因為社會錯誤的認知而自我設限。 除了天份跟努力,非常重要的要件還包括方法及選擇。其實我們談科學,有很大的成份是 談方法論,近期棒球的世界盃成績,跟科學化絕對脫不了關連。 再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觀念是,你不用贏過所有人。你只要有好的方法及選擇,足夠努力 ,盡可能的擴展自己的可能性與選擇權,這就夠了。所以也不需要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就 自慚形穢,就算你想要的工作只有一個位置如總統,你一樣有四年後值得期待。這話講白 了,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個月賺三萬跟六萬可能有差、一個月賺一百萬或兩百萬實際 上的差別可能不大,這筆錢你一樣用不完。 後者,「要稱讚努力而不是結果」,這有個相當有趣的歷史可以談,也就是美國學界一度 認為自信是成就的來源,所以努力稱讚,但因為把重點放在結果,後來發現不如預期,而 且還造就所謂的「冒牌者效應」,聽說現在台灣剛出社會的人冒牌者效應滿嚴重的。所以 美國就推廣要改成稱讚努力。 我是覺得稱讚努力給正向回饋就直覺上滿有道理的,現在後續效益是什麼我不知道但好像 也沒有聽過什麼實際的實證結果,有待各位分享了。 (四)鷹架教養 有一本書就叫作《鷹架教養》,也看過滿多人推薦的。 我一直沒看過,直到我有一些想法似乎跟鷹架教養滿像的,就從圖書館借來看看。看完後 發現我不知道我看了什麼完全沒印象,又看了一次。到了要寫文的今天還是完全不記得。 鷹架教養在我看來,是基於「父母應該基於孩子的天性與需求給予協助而不是控制」,這 個想法是回應到先前不斷在強調的,父母並沒有辦法完全控制孩子,最好的方法還是給予 適度的協助讓孩子更有能力達成其所想要的目標;另一方面是鷹架教養更為核心的概念: 適度給予。 給太多或太少孩子都無法有足夠的能力獨立。這不僅是理念,更涉及方法論:怎麼給予適 度的協助,這個前提還是要有對於彼此的覺察。 要談實際的方法論是,幫孩子減低困難,再一步步增加難度。 身為父親,我覺得這個概念實在太迷人了。 不過就技術面來看,鷹架教養的重要性未必如想像中如此大。而在現實世界中,家長肯定 會希望除了孩子想要的東西之外,再多給點什麼(或禁止些什麼),至少我們小時候多半都 不太喜歡也不太情願寫功課及評量。 家長要怎麼做?這是方法論的問題,我先留個白,後續會提到。 此外,我也看過有書對於鷹架教養的舉例是,當身邊發生某些可以討論的事情,跟孩子討 論可能的情緒或是應對方式。這個作法基本上就可以回應到《神經可塑性》的「想像」, 藉由「想像」塑造大腦的樣貌。 (五)同理心 這個基本上是教養的核心議題,除了家長要同理孩子之外,也要教孩子學會同理,這是兩 件不同的事情。 再來,什麼是同理心?依照《我與世界格格不入》的說法,同理心有分作「情感的同理心 」及「認知的同理心」,像亞斯(輕度自閉症)就是有高度情感同理心但缺乏認知同理心的 特質。這樣的分類對一般人是否有意義?我不知道,至少我沒有在其它討論同理心的書看 到這樣的分類,但隱約覺得有些書談的是前者,有些書談的是後者,有些書兼談沒有特別 的分類。 家長同理孩子在現行的教科書中,幾乎在談的都是方法論的問題:怎麼與孩子溝通、讓孩 子聽話、甚至是培養孩子的某些特質,起手式都是對孩子要有同理心,但用(四)的說法, 我更喜歡的說法是對孩子狀態的覺察,然後,傾聽、接納、不批判。 如果你把它當成一種技巧,要達成的目的是平復情緒,取得信任,讓事情更為順利。而這 裡的順利,其實也包括父母的「接納」,接納孩子的各種想法,而不是試著控制要孩子必 然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最終追求的,是關係的親密感。 這部份非常多的教養書在討論,雖然我個人不太喜歡丹尼爾席格,但他有一些書寫的非常 好。我也不太喜歡李儀婷,但同樣她的書我也覺得是很好的範例。 這個是非常微妙的,很多時候彼此爭執堅持所面對的不是事情本身,是情緒。 情緒解開很多事情就解開了。 我第一本看到討論情緒重要性的書是《FBI談判協商術》,也是在我開始與孩子溝通之後 ,才深切的感受到,人,都是從情感面開始處理的,大人小孩都一樣。關於談判,大人與 小孩有許多的共同之處。 同理最簡單的方法是由情緒入手。情緒在人身上的重要性是決策。 不管是生氣或是緊張的戰與逃,或是興奮時的勇往直前,影響的都是決策;有個很傷悲的 案例是,有個人大腦掌管情緒的部份受傷了,雖然癒後表面一切良好,但他從此下不了決 定。 所以有本書是《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是教你怎麼利用情緒與對方談判,也非常值 得一讀。 而談到情緒不免談到的是情緒教育。關於這塊,有兩位移民美國的朋友,不約而同的認為 臺灣的情緒教育落後美國大概三十年。落後這個詞不涉及於評價,而是我們現在的情緒教 育是美國三十年前的樣子。所以情緒教育會形塑什麼樣的成人,美國已經有一批人幫我們 實證了。 噢,他們相當PEACE。情緒穩定。 不過談到情緒一定要推薦的書是《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作者提出的建構性情緒理論 迅速成為美國情緒的顯學,而跟傳統的情緒理論有根本性的差異,可以合理推斷情緒教育 應該會有大幅的更新。會變成什麼樣子我不知道。現在台灣的情緒教育嚴格來說是建立在 被美國學界揚棄的情緒理論上,大部份相關的科普書也是。 再來,面對孩子到底能不能生氣? 正向教養對於這題有各式說法,在我看過各式資料之後,我認為可以,但生氣很容易下意 識的忽略一些該作的事情,如同理孩子的情緒。 所以如果是家長雙方都在的家庭,我會建議另一方快點補上同理孩子。生氣的你就自己離 開,或至少閉嘴。但同理孩子不代表同意或肯定孩子的行為或想法,所以這種模式不是教 養不同調的理由。 如果只有你一個人,依我個人的方法我會先把自己拉住,想一下是否真的生氣。我通常有 個可以緩衝的時間,但如果沒有適時拉住,真的就是在罵人發洩情緒了。至於罵小孩會不 會造成孩子的負面影響?依我看到的資料,除了無法作該作的事情如同理之外,實際上會 不會是取決於身邊的社會/文化氛圍,這個跟怎麼認知打罵有關。 至於要怎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兒腦開竅手冊》提供了幾個腦科學上的研究,就我記得 的,第一是以不同語言思考,使用者在用不同語言時,同理心並不一致。這似乎不是優劣 的問題,而是不同語言會提供不同的思考路徑。只是當事人要有意識的切換,這不實際; 第二是依附。不過看書中的寫法,似乎是孩子跟不同人可以形成不同的依附,但要怎麼成 為孩子的「特質」,說真的我不是很清楚,也有可能是我沒看懂它在寫什麼。但如果解釋 成對不同人因為依附程度不同所以同理心的程度不同,我也覺得是個合理的解釋。書中是 寫五歲依附關係會基本定型,但我也同意這是一輩子的功課,所謂的同理及相互的覺察是 形成依附的關鍵。第三是個非常玄妙的,同理心來自於自制力。所以要怎麼增進同理心? 要想的是增進自制力。書中給個腦科學理由是他們共用腦部同樣的區塊。 (六)棉花糖實驗 如果有在關心棉花糖實驗的人,應該都有聽過棉花糖實驗已經被推翻了,理由是「棉花糖 實驗最終被證實跟經濟條件有關係」。我完全不能接受這個說法,這是實驗變因的問題, 如果因為這樣就說被推翻,就找一群家境差不多的孩子再作一次試驗就好了。 後來因為我真的有點好奇,就去找發明這個實驗的研究者所寫的書,《忍耐力》,也就是 前文談的自制力。 這本書很有趣的是它有一章寫各式變因對棉花糖實驗的影響,但沒有討論的經濟條件。經 濟條件的研究嚴格來說應該是棉花糖實驗變因的延伸研究,完全談不上是推翻;真的要談 推翻,第一個在於棉花糖實驗沒辦法測出自制力的好壞(但這個實驗的本質是探知可以等 待的孩子採取什麼策略),第二個是在於可以等待的孩子,學習成績並沒有比較好。 作為家長真的關心的是第二件事情,並且,要怎麼訓練自制力? 不管這本書寫得再怎麼洋洋灑灑,我認為倒數第二章是這本書的……自打嘴巴。作者說, 每一個人,在不同的事情上,自制力的表現並不相同。 至此,可以等待棉花糖的孩子,實際上並不能代表在課業上會有自制力。 也是有研究顯示,棉花糖實驗中最可以代表的後續表現,是BMI的高低。 對,就是能不能忍受不吃而已。 這些孩子用什麼方式抵抗誘惑,書中的一些描寫很有趣。但作者也講了一句話,我覺得是 這本書的重點:動機才是決定的關鍵。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這句話,如果孩子有努力的理由非常好,如果沒有,幫他找一個。也回 應到這本書的另一個觀念,這個理由,並不應該是外在的獎勵,而應該是對自己的肯定。 此外,可以分享的是,作者認為依附關係對於自制力有相當大的幫助。這也可以跟同理心 的部份相互動照。 (七) 《讓小小孩瞬間聽話的說話公式》(在這節稱本書) 這就是方法論的問題了,在這個層次我要推薦我認為的神書,《讓小小孩瞬間聽話的說話 公式》,以及作者的母親所寫,也是非常經典的一部作品:《怎麼說,孩子會聽v如何聽 ,孩子願意說》。 同理心多半是處理有情緒時,這就是我標題所謂的消極面,先處理好情緒大概問題就解決 的差不多了,我自己的實證也是如此;另一個更大的議題是,怎麼讓孩子聽你的話。 這多半都涉及孩子不想要作的事情,不管是生活常規,還是技能/學科學習,都一樣。回 應到先前所寫的內容,(1)依附關係很重要,這也攸關於家庭關係、(2)給予孩子適時的幫 助,鷹架教養、(3)同理、(4)幫助孩子想像,這也包括的是在某些情境是為了轉移注意力 、(5)幫孩子找到內在動機。 還有一點我覺得非常非常有用,而本書有寫到,我也看過一些網路上文章分享的是,讓孩 子覺得好玩。 之前有寫到《異數》,要成功還是要有足夠的練習量,但要怎麼讓人能夠有足夠練習量? 我要帶入的另一本書是《隱性潛能》,它表示有效增進練習量的關鍵是「好玩」。早療的 課程設計大概也是相同的概念。 之前在批評「自然後果」跟「邏輯後果」,基本上也是本書的想法,我恍然大悟,它說明 了我一直覺得怪怪的感覺,這些後果的本質還是懲罰。但如果連這些後果都不能用要怎麼 辦?這就是這本書在寫的內容。 我也想要回饋一下我媽的說法,她是小學低年級老師,在我還在學校時她打人非常兇,但 她退休前都不打人了。她說:「孩子嘛哄哄就好了沒什麼好打的。」她找到可以不懲罰孩 子的方法了。 (八)不要懲罰 且先不談人本主義的部份,最根本的理由是沒用,這基本上是心理學的共識。 就算看起來有用,也是因為校正迴歸,這點在《快思慢想》有所闡述。 孩子出生就要面對的第一個可能的負面回饋,是父母選擇百歲教養。依此,先不論百歲會 不會導致什麼負面影響,它本身就是沒有實際作用的教養流派。 三、小結 寫到這裡其實可以隱隱然看出,無論是什麼特質,可能會因為面對的事情或是人,會有不 同的呈現。我其實沒有非常確定這個結論對不對,但《教養的迷思》將它稱作人的多樣性 ,也是由此說明,在家學到的應對技巧,並不會拿去學校或社會使用。這也是這本書的重 要理據。 其實這個從很小就看出來了,孩子對待爸爸跟對待媽媽的態度跟方式不會一樣。所以也不 要覺得家裡沒教怎麼樣的,不會跟阿公阿嬤打招呼,不代表對長官老師就是不禮貌的人。 我還是認同黃瑽寧的說法,與其在意會不會打招呼,不如打好關係就好,只要把關係打好 自然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兒腦開竅手冊》講的也直接,在家實行情緒教育最終會得到的就是家人之間的感情很好 。 之前我在threads上看到一個案例,孩子的東西被同學搶去使用,她(疑似)罵了髒話,就 被老師罰寫,但搶東西的同學沒事。家長就去質問老師,老師是回說班規有議定如果罵髒 話就要罰寫,但搶東西要受到什麼處罰並沒有討論到,所以不會懲罰該同學。留言下面一 面倒的罵老師,因為搶東西是更嚴重,甚至是違法疑慮的事情。 這就是正向教養書中所寫的,要怎麼懲罰孩子,要先有班規或達成共識,也是某種「邏輯 後果」。這件事也讓我想到,雖然法規要求罪刑法定,但是人不可能對於法規鉅細靡遺的 瞭解。所以我可以理解「怎麼懲罰孩子,要先有班規或達成共識」的想法,但這個想法是 合理的嗎?「要先預告孩子」是基於西方的價值觀,還是在教養上對於其人格塑造真有其 必要性? 說真的,預告太難了,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情真的很多想都想不到。如果孩子偷東西你班規 要管嗎?還是交給警察?我不知道。 這種文章當然是怎麼寫都寫不完,只能說整體來看,要怎麼跟孩子相處,或者更直接的說 怎麼樣才有效,孩子跟大人的差異性不大。教養書上寫的東西,基本上都可以拿去管理、 談判用。 而教養書中有再多高瞻遠囑的理想,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在現實層面中,能不能達到其所宣 稱的效用。這其實也是科學真正的價值。 -- 據說,燃香所產生的煙是溝通的媒介,包覆著簌簌的思念與期許,裊裊而上。 就只是怕漏傳了些許訊息,是以緊緊旋繞著,反反覆覆的,直至末稍,消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site.org.tw), 來自: 36.229.126.20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site.org.tw/BabyMother/M.1735742540.A.89E
MarcusWright: 個人推薦兩本書,階級世代和教養方程式 01/01 22:48
我有看過《教養方程式》,被我歸類在2-5的書。 參考無所謂,但並不是客觀成立的理據。 ※ 編輯: DAKOU (36.229.126.208 臺灣), 01/01/2025 23:03:40
nlevta : 推,很認真的爸爸。不過關於鷹架理論有推薦的書嗎? 01/02 00:59
nlevta : 我個人很推薦看普通心理學的大學教科書,讀熟後比 01/02 01:09
nlevta : 較知道市面上在講的教學方法是真是假 01/02 01:09
跟教養的資訊很多都是心理學的再延伸,就我自己的感覺,跟教育理論的來源比較不一樣 ,頂多是相互參考但很難說系出同源,畢竟目的不一樣。 不過像是文中所提的《教養的迷思》以及《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他們對話的對象都是 學界,也包括著教科書。 科普書跟教科書在台灣的更新程度誰比較快,可能不好說。 尤其是台灣的教育理論可能更新速度還是稍微緩慢,或者是說到台灣推廣的基本上在國外 都已經比較成熟且被廣泛接受了。所以,相對起來還是沒有那麼新。
w25jv : 感謝您的認真分享 01/02 06:34
f1205299 : 「鷹架理論」來自vygosky,在國小課程中蠻常見的, 01/02 07:34
f1205299 : 不過我第一次看到拿來作為教養的方法 01/02 07:34
f1205299 : 孩子面對獨立做不到挑戰,你給他一整天的時間思考 01/02 07:41
f1205299 : 都沒有用,這時候需要有「鷹架」可以來自大人、同 01/02 07:41
f1205299 : 儕、書籍的協助,就可以達到「近測發展區」。小小 01/02 07:41
f1205299 : 孩的話我自己想的是,例如玩一個拼圖,如果他能力 01/02 07:41
f1205299 : 不足,你給他24小時可能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是跟他 01/02 07:41
f1205299 : 說「找找看哪裡顏色一樣?」這句話就是個鷹架。後 01/02 07:41
f1205299 : 來孩子學會找顏色一樣拼起來,你這句鷹架就不用再 01/02 07:41
f1205299 : 給他了 01/02 07:41
nlevta : 我知道鷹架理論,但有沒有推薦書是專講這個理論的, 01/02 07:43
nlevta : 尤其是實務和方法的,不然我覺得有講和沒講差不多 01/02 07:43
謝謝補充。 這個大部份書上的舉例會是,幫孩子拼完大部份的拼圖,剩下幾片給孩子拼;或是把拼圖 轉到孩子容易辨別的方向;甚至是約略排順序讓孩子可以依順序排列。 鷹架教養的確很容易讓人覺得有講跟沒講一樣,對於教育現場或專業的老師/治療師可能 會有一些既定的辨別方式可以仰賴,但對於家長就只能靠對於孩子認識到哪裡,而在實務 現場的確滿困難的。 有時候是能力問題、有時候是情緒問題、有時候是意願/動機問題。 與其是很多時候在想要不要幫孩子或怎麼幫孩子,更多的是在想啊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或是你上次明明可以但為什麼這次不行、時間來不及了你快點穿襪子。 家長的自我覺察也是很重要的。 有一本書就叫作《鷹架教養》,它就是我本文中所提看過完全不記得在寫什麼的教養書。 不過在博客來搜這個名詞,是有其他寫給教育專業的書的。 如果GOOGLE,大多數會出現的都是給教育專業者的網頁,倒是比較少給一般家長的(營利 式)網頁(親子天下也是營利式網頁)。 ※ 編輯: DAKOU (36.229.126.208 臺灣), 01/02/2025 09:14:52
earty : 關於鷹架,理論前面版友寫了,原po也有提一些策略 01/02 09:59
earty : ,都是正確的。鷹架首先建立在家長對孩子的認識, 01/02 09:59
earty : 孩子目前能力到哪裡?可以穩定完成的部分到哪裡? 01/02 09:59
earty : 鷹架的核心概念是「比孩子穩定現有的能力再難一點 01/02 09:59
earty : 點」,也就是「他要用一點力氣才能完成」的難度, 01/02 09:59
earty : 但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基本上鷹架不是一個可 01/02 09:59
earty : 以隨時隨地使用的概念,而是用在「堆疊能力」的訓 01/02 09:59
earty : 練,等到能力穩定之後再變得更困難一點點。能力穩 01/02 09:59
earty : 定的判斷,則是「大部份的狀態下都可以使用」就算 01/02 09:59
earty : 是穩定的能力了,這就仰賴家長的觀察。 01/02 09:59
謝謝專業分享,相當清楚
lasofa : 看完這篇文章,想給原po一些建議,可以研究一點佛學 01/02 10:56
lasofa : 。我不是來亂的,我是說真的。 01/02 10:56
lasofa : 我是個佛教徒,接觸佛法、看了很多佛學開釋文後,會 01/02 10:57
lasofa : 慢慢變別人生中哪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東西能 01/02 10:58
lasofa : 改變得不多,能改變的應該如何做才能改變。 01/02 10:59
lasofa : 辨別 01/02 10:59
lasofa : 長久下來,對於人生中的疑惑和執著和不安會減少, 01/02 11:01
lasofa : 對於孩子的教養也是如此,比較不會走錯方向。 01/02 11:02
octaplus : 謝謝分享 01/02 11:13
lasofa : 我也認同原po說的,該教給孩子的是"不努力,你就不 01/02 11:16
lasofa : 可能比別人優秀"。 01/02 11:16
lasofa : 我覺得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天分的確也會有影響。 01/02 11:17
lasofa : 就像龜兔賽跑,那是安慰烏龜的故事。實際上,只要 01/02 11:18
lasofa : 兔子不偷懶,烏龜再怎樣也跑不贏兔子。烏龜應該要有 01/02 11:19
lasofa : 這種認知,不需要自尋煩惱去跟兔子比。但是烏龜還是 01/02 11:21
lasofa : 要努力,不然永遠到不了終點。 01/02 11:21
suction : L版友的看法我很認同,但有一點我會想避免的,就是 01/02 11:44
suction : 不要跟龜提到兔子(不跟別人比較)。我認為整個教養 01/02 11:44
suction : 最困難的是讓小孩產生動機(或是說目標),小孩知道 01/02 11:44
suction : 努力很重要,努力才能達到目標,但沒有目標就不知道 01/02 11:44
suction : 自己幹嘛要那麼辛苦了。 01/02 11:44
suction : 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我覺得帶孩子去找出生活 01/02 11:45
suction : 中他想改善的事情,小至改善生活品質,大至改善社會 01/02 11:45
suction : 風氣,是產生動機的方法 01/02 11:45
luelue : 認真看完了 感謝分享與歸納 在教養的過程中時常有這 01/02 13:05
luelue : 些書中提及的感受與想法 只是礙於自己沒有這麼清晰 01/02 13:05
luelue : 的思緒去書寫 這樣順順閱讀下來很好 也釐清一些我曾 01/02 13:05
luelue : 經面對過的盲點 01/02 13:05
kwinner : 請問我最近在看手足教養書:相親相愛不簡單?:給爸 01/02 13:22
kwinner : 媽的手足教養學。這應該算是關係學嗎?還是同理心? 01/02 13:22
kwinner : 不知道有沒有推薦書,謝謝了 01/02 13:22
我不知道我只有生一個,看到手足篇都會直接跳過。 如果你不在意,或許自己再開一篇問?或許會得到更多回饋。 ※ 編輯: DAKOU (36.229.126.208 臺灣), 01/02/2025 13:35:55
frobo : 謝謝分享,本來有想要自己發一篇拋磚引玉,但不如 01/02 16:45
frobo : 您的心得詳細 01/02 16:45
DAKOU : 一起發吧,大家相互參考 01/02 17:11
lasofa : 我自己是不會特別避免跟龜提到兔子,尤其當我的孩子 01/02 18:55
lasofa : 是龜時。因為能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能接受自己的短 01/02 18:56
lasofa : 處,比較不會產生嫉妒別人的心。 01/02 18:57
lasofa : 而當我的孩子在某些項目是兔子時,我也不避諱跟她提 01/02 19:00
lasofa : ,一方面是讓她有些自信,一方面也提醒她不要因此 01/02 19:03
lasofa : 自滿,畢竟人外有人,想要出類拔萃一定要多加努力。 01/02 19:04
lasofa : s大說的動機也是我覺得比較棘手的部分,這部分我也 01/02 19:08
lasofa : 還在摸索。畢竟我一直在教導小孩得失心不要太重, 01/02 19:09
lasofa : 而結果看來是成功的,她的確很多事情都勇於嘗試且 01/02 19:10
lasofa : 得失心也不重,但就缺了一點想要追求卓越的那種戰 01/02 19:12
lasofa : 鬥力。 01/02 19:12
lasofa : 至於鷹架理論,上面有推文提到是"堆疊能力"的訓練, 01/02 19:14
lasofa : 我自己的專業是數學教育,的確在數學教學中和鷹架理 01/02 19:17
lasofa : 論是有些相似的。我覺得要在生活中使用鷹架理論, 01/02 19:18
lasofa : 某些時候是需要該方面擅長的人才會比較清楚。 01/02 19:19
lasofa : 就像拼圖,如果是平常沒有特別愛拼圖的人,不清楚 01/02 19:20
lasofa : 拼圖的"眉角"的人,就難以用鷹架理論去一步步的給 01/02 19:22
lasofa : 孩子幫助。因為這些幫助通常就是拼圖的眉角所在。 01/02 19:23
lavenderforU: 推推認真長文分享 看完想再來拜讀提到推薦的書籍 01/02 19:26
gina29 : 推 01/02 20:59
giselaa : 鷹架理論的話可能查ZPD 資料會比較多 如同前面推文 01/02 22:04
giselaa : 專業分享的 要先了解孩子或學生的程度 再給引導 假 01/02 22:04
giselaa : 設小朋友程度是 N,引導就是N+1 例如學英文聽跟讀 01/02 22:04
giselaa : 的話 你要用的教材最好是比學生程度高一些 但又不 01/02 22:04
giselaa : 能高太多 如果能抓到適當的難度 學習效率最好 效果 01/02 22:04
giselaa : 最好 同樣也能應用在教生活能力上 01/02 22:04
anyway : 請問黃瑽寧周育如YT影片和寧夏璐是哪一集? 01/03 0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7_NMzj7GZs&t=13s
YT是這個,podcast就要找了,不好撈,但我記得滿前面的 那集是在講幼稚園的德國研究,似乎是在回答讀者問題的集數中
nlevta : 會推薦普心教科書主要是內容更全面性完整介紹心理 01/03 00:51
nlevta : 學,像是和教養有關的理論包括腦神經科學、學習理 01/03 00:51
nlevta : 論、發展心理學、記憶…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切入,各 01/03 00:51
nlevta : 有經典可被驗證的實驗可以參考,或許不一定是最新 01/03 00:51
nlevta : 研究,但普心像是打底的基本,讓父母了解孩子成長 01/03 00:51
nlevta : 面向 01/03 00:51
nlevta : 謝謝e大和g大說明鷹架理論,看來必須是有經驗和技 01/03 00:53
nlevta : 巧者才能順利實施 01/03 00:53
nlevta : 目前比較想了解蒙式、華德福、福祿貝爾三大教育系 01/03 00:56
nlevta : 統的理念吧 01/03 00:56
lcdtachibana: 阿德勒和蒙特梭利都是醫師出身,會不科學?想瞭解蒙 01/03 01:40
lcdtachibana: 式理念,我直接看蒙特梭利本人著作「蒙特梭利育兒全 01/03 01:40
lcdtachibana: 書」,覺得獲益良多,感覺有比較了解蒙式基本精神, 01/03 01:40
lcdtachibana: 之後再看其他書籍也比較容易代入/同理。 01/03 01:41
對,不是。 心理學開始被當成科學實驗是在19世紀末,但有系統的作研究並產出資料,以及現在大部 份跟教養有關的科學研究都是1950、60之後認知心理學的產物。 我們不看實際內容,蒙特梭利跟阿德勒的年代就不合了,連看都不用看就知道不是科學。 我是不知道簡尼爾森有多阿德勒,但……嗯。好。 現代科學的驗證是什麼? 現在普遍被認可的是Karl Popper的說法,我簡單搜了一下網路, 提供給你泛科學的解說: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91932
MarcusWright: 個人推薦兩本書,階級世代和教養方程式 01/01 22:48
nlevta : 推,很認真的爸爸。不過關於鷹架理論有推薦的書嗎? 01/02 00:59
nlevta : 我個人很推薦看普通心理學的大學教科書,讀熟後比 01/02 01:09
nlevta : 較知道市面上在講的教學方法是真是假 01/02 01:09
w25jv : 感謝您的認真分享 01/02 06:34
alexantiy: 學生妹被包養多嗎 01/02 06:34
f1205299 : 「鷹架理論」來自vygosky,在國小課程中蠻常見的, 01/02 07:34
f1205299 : 不過我第一次看到拿來作為教養的方法 01/02 07:34
f1205299 : 孩子面對獨立做不到挑戰,你給他一整天的時間思考 01/02 07:41
f1205299 : 都沒有用,這時候需要有「鷹架」可以來自大人、同 01/02 07:41
f1205299 : 儕、書籍的協助,就可以達到「近測發展區」。小小 01/02 07:41
sowrey: 亞洲最大包養網上線啦 01/02 07:41
f1205299 : 孩的話我自己想的是,例如玩一個拼圖,如果他能力 01/02 07:41
f1205299 : 不足,你給他24小時可能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是跟他 01/02 07:41
f1205299 : 說「找找看哪裡顏色一樣?」這句話就是個鷹架。後 01/02 07:41
f1205299 : 來孩子學會找顏色一樣拼起來,你這句鷹架就不用再 01/02 07:41
f1205299 : 給他了 01/02 07:41
cw758: 我哥上包養網被我抓包.. 01/02 07:41
nlevta : 我知道鷹架理論,但有沒有推薦書是專講這個理論的, 01/02 07:43
nlevta : 尤其是實務和方法的,不然我覺得有講和沒講差不多 01/02 07:43
earty : 關於鷹架,理論前面版友寫了,原po也有提一些策略 01/02 09:59
earty : ,都是正確的。鷹架首先建立在家長對孩子的認識, 01/02 09:59
earty : 孩子目前能力到哪裡?可以穩定完成的部分到哪裡? 01/02 09:59
ludi: 有人包養過洋鬼子嗎 01/02 09:59
earty : 鷹架的核心概念是「比孩子穩定現有的能力再難一點 01/02 09:59
earty : 點」,也就是「他要用一點力氣才能完成」的難度, 01/02 09:59
earty : 但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基本上鷹架不是一個可 01/02 09:59
earty : 以隨時隨地使用的概念,而是用在「堆疊能力」的訓 01/02 09:59
earty : 練,等到能力穩定之後再變得更困難一點點。能力穩 01/02 09:59
peernut: 有錢人為啥都想包養 01/02 09:59
earty : 定的判斷,則是「大部份的狀態下都可以使用」就算 01/02 09:59
earty : 是穩定的能力了,這就仰賴家長的觀察。 01/02 09:59
lasofa : 看完這篇文章,想給原po一些建議,可以研究一點佛學 01/02 10:56
lasofa : 。我不是來亂的,我是說真的。 01/02 10:56
lasofa : 我是個佛教徒,接觸佛法、看了很多佛學開釋文後,會 01/02 10:57
xikimi: 有人被洋鬼子包養過嗎 01/02 10:57
lasofa : 慢慢變別人生中哪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東西能 01/02 10:58
lasofa : 改變得不多,能改變的應該如何做才能改變。 01/02 10:59
lasofa : 辨別 01/02 10:59
lasofa : 長久下來,對於人生中的疑惑和執著和不安會減少, 01/02 11:01
lasofa : 對於孩子的教養也是如此,比較不會走錯方向。 01/02 11:02
Avero: 到底要多有錢才會想包養 01/02 11:02
octaplus : 謝謝分享 01/02 11:13
lasofa : 我也認同原po說的,該教給孩子的是"不努力,你就不 01/02 11:16
lasofa : 可能比別人優秀"。 01/02 11:16
lasofa : 我覺得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天分的確也會有影響。 01/02 11:17
lasofa : 就像龜兔賽跑,那是安慰烏龜的故事。實際上,只要 01/02 11:18
ejoz: 閨蜜上包養網還推薦我... 01/02 11:18
lasofa : 兔子不偷懶,烏龜再怎樣也跑不贏兔子。烏龜應該要有 01/02 11:19
lasofa : 這種認知,不需要自尋煩惱去跟兔子比。但是烏龜還是 01/02 11:21
lasofa : 要努力,不然永遠到不了終點。 01/02 11:21
suction : L版友的看法我很認同,但有一點我會想避免的,就是 01/02 11:44
suction : 不要跟龜提到兔子(不跟別人比較)。我認為整個教養 01/02 11:44
FishRoom: 包養? 01/02 11:44
suction : 最困難的是讓小孩產生動機(或是說目標),小孩知道 01/02 11:44
suction : 努力很重要,努力才能達到目標,但沒有目標就不知道 01/02 11:44
suction : 自己幹嘛要那麼辛苦了。 01/02 11:44
suction : 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我覺得帶孩子去找出生活 01/02 11:45
suction : 中他想改善的事情,小至改善生活品質,大至改善社會 01/02 11:45
KsiR: 現在包養網都這麼直接嗎 01/02 11:45
suction : 風氣,是產生動機的方法 01/02 11:45
luelue : 認真看完了 感謝分享與歸納 在教養的過程中時常有這 01/02 13:05
luelue : 些書中提及的感受與想法 只是礙於自己沒有這麼清晰 01/02 13:05
luelue : 的思緒去書寫 這樣順順閱讀下來很好 也釐清一些我曾 01/02 13:05
luelue : 經面對過的盲點 01/02 13:05
peoples: 歐美包養真的很平常嗎? 01/02 13:05
kwinner : 請問我最近在看手足教養書:相親相愛不簡單?:給爸 01/02 13:22
kwinner : 媽的手足教養學。這應該算是關係學嗎?還是同理心? 01/02 13:22
kwinner : 不知道有沒有推薦書,謝謝了 01/02 13:22
frobo : 謝謝分享,本來有想要自己發一篇拋磚引玉,但不如 01/02 16:45
frobo : 您的心得詳細 01/02 16:45
wilmer: 男友上包養網 該放生嗎 01/02 16:45
DAKOU : 一起發吧,大家相互參考 01/02 17:11
lasofa : 我自己是不會特別避免跟龜提到兔子,尤其當我的孩子 01/02 18:55
lasofa : 是龜時。因為能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能接受自己的短 01/02 18:56
lasofa : 處,比較不會產生嫉妒別人的心。 01/02 18:57
lasofa : 而當我的孩子在某些項目是兔子時,我也不避諱跟她提 01/02 19:00
badlip: 是這個包養平台嗎 01/02 19:00
lasofa : ,一方面是讓她有些自信,一方面也提醒她不要因此 01/02 19:03
lasofa : 自滿,畢竟人外有人,想要出類拔萃一定要多加努力。 01/02 19:04
lasofa : s大說的動機也是我覺得比較棘手的部分,這部分我也 01/02 19:08
lasofa : 還在摸索。畢竟我一直在教導小孩得失心不要太重, 01/02 19:09
lasofa : 而結果看來是成功的,她的確很多事情都勇於嘗試且 01/02 19:10
piggyoil: 交男友跟包養有什麼差別 01/02 19:10
lasofa : 得失心也不重,但就缺了一點想要追求卓越的那種戰 01/02 19:12
lasofa : 鬥力。 01/02 19:12
lasofa : 至於鷹架理論,上面有推文提到是"堆疊能力"的訓練, 01/02 19:14
lasofa : 我自己的專業是數學教育,的確在數學教學中和鷹架理 01/02 19:17
lasofa : 論是有些相似的。我覺得要在生活中使用鷹架理論, 01/02 19:18
TwixBar: 包養網到底在紅什麼? 01/02 19:18
lasofa : 某些時候是需要該方面擅長的人才會比較清楚。 01/02 19:19
lasofa : 就像拼圖,如果是平常沒有特別愛拼圖的人,不清楚 01/02 19:20
lasofa : 拼圖的"眉角"的人,就難以用鷹架理論去一步步的給 01/02 19:22
lasofa : 孩子幫助。因為這些幫助通常就是拼圖的眉角所在。 01/02 19:23
lavenderforU: 推推認真長文分享 看完想再來拜讀提到推薦的書籍 01/02 19:26
boggicer: 有人被包養 01/02 19:26
gina29 : 推 01/02 20:59
giselaa : 鷹架理論的話可能查ZPD 資料會比較多 如同前面推文 01/02 22:04
giselaa : 專業分享的 要先了解孩子或學生的程度 再給引導 假 01/02 22:04
giselaa : 設小朋友程度是 N,引導就是N+1 例如學英文聽跟讀 01/02 22:04
giselaa : 的話 你要用的教材最好是比學生程度高一些 但又不 01/02 22:04
Chiason: 求包養...管飽就好XD 01/02 22:04
giselaa : 能高太多 如果能抓到適當的難度 學習效率最好 效果 01/02 22:04
giselaa : 最好 同樣也能應用在教生活能力上 01/02 22:04
anyway : 請問黃瑽寧周育如YT影片和寧夏璐是哪一集? 01/03 00:22
nlevta : 會推薦普心教科書主要是內容更全面性完整介紹心理 01/03 00:51
nlevta : 學,像是和教養有關的理論包括腦神經科學、學習理 01/03 00:51
Markell: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求包養) 01/03 00:51
nlevta : 論、發展心理學、記憶…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切入,各 01/03 00:51
nlevta : 有經典可被驗證的實驗可以參考,或許不一定是最新 01/03 00:51
nlevta : 研究,但普心像是打底的基本,讓父母了解孩子成長 01/03 00:51
nlevta : 面向 01/03 00:51
nlevta : 謝謝e大和g大說明鷹架理論,看來必須是有經驗和技 01/03 00:53
fuoya: 有沒有富二代要包養 01/03 00:53
nlevta : 巧者才能順利實施 01/03 00:53
nlevta : 目前比較想了解蒙式、華德福、福祿貝爾三大教育系 01/03 00:56
nlevta : 統的理念吧 01/03 00:56
lcdtachibana: 阿德勒和蒙特梭利都是醫師出身,會不科學?想瞭解蒙 01/03 01:40
lcdtachibana: 式理念,我直接看蒙特梭利本人著作「蒙特梭利育兒全 01/03 01:40
Apasiri: 身邊有朋友被包養 01/03 01:40
lcdtachibana: 書」,覺得獲益良多,感覺有比較了解蒙式基本精神, 01/03 01:40
lcdtachibana: 之後再看其他書籍也比較容易代入/同理。 01/03 01:41
lcdtachibana: 另外孩子能不能成為學霸,也要看家裡資源和父母遺傳 01/03 01:48
lcdtachibana: ,黃醫師小孩是學霸不全是因為教養策略~ 01/03 01:49
garnetone : 推 謝謝推薦 從教養書分類方式看的出來看很多,也 01/03 08:38
litidi: 亞洲最大包養平台上線了 01/03 08:38
garnetone : 提醒有些教養書只是作者經驗分享,不能照單全收 01/03 08:38
azureshi : 謝謝分享~ 01/07 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