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amis (包子臉)
標題[心得] 新竹市文化局/培育台語家庭系列活動
時間2025-02-09 01:01:07
因應「培育台語家庭」計畫,
年後開始,新竹市文化局
推出了一系列豐富精彩的台語活動:
有台語故事、意識培力、
多元講座、親子共學等課程。
搶先附上二月份的活動表:
https://i.imgur.com/kDoYUGG.jpeg
https://i.imgur.com/DfcB2zd.jpeg
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5Dy406
雖然課程沒有年齡限制,
但「台語講故事」主題會比較適合本版的孩子。
這邊分享昨天跟今天帶孩子參與的活動心得。
/
https://i.imgur.com/c8ZSay6.jpeg
昨天參加的是「台語講故事」:
古早古早有一隻燈猴+幼幼理財
因為想知道老師會怎麼結合燈猴傳說跟理財概念,
加上剛好年後也要跟孩子討論紅包分配,
所以就抱著好奇的心帶孩子上課。
https://i.imgur.com/kiK6goZ.jpeg
雖然「燈猴傳說」是台灣本土的過年傳說,
但書面出版品不多,倒是動畫影像有兩三部,
老師結合這些內容重新梳理成更完善的版本,
依照時間軸將燈猴傳說
與過年前後的民俗傳統給結合起來,
讓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為什麼傳說要從冬至這天開始說起,
原來是跟舊有的「糊圓仔丁」有關。
為什麼是24送神、29暝圍爐、
硩(teh )年、初四接神等,
Chloe老師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
讓我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老實說從小我也只是攑香綴拜,
只覺得過年前後就是各種拜,
從來沒搞清楚過什麼時候拜什麼,
搭配燈猴傳說的故事之後,
理解了這些儀式都有自己的意義。
而這樣的認識與理解,
也跟今天「台語意識培力講座」的
諾拉老師分享的相呼應。
她說,透過母語來認識自己的文化,
才能更深刻理解文化背後的邏輯、脈絡。
的確,我雖然不是第一次聽燈猴的故事,
自己也講過很多遍,
但我只停留在知道這個故事的層次。
但Chloe老師把傳說故事
與現實生活的祭拜結合之後,
我更理解這些儀式祭拜的先後脈絡,
就不會籠統的說「都是在拜拜」而已。
/
https://i.imgur.com/41Fpc0P.jpeg
接著順著過年收到很多「硩(teh )年錢」,
擁有財金專業背景的Chloe老師
接著分享「幼幼理財第一部曲:學會存錢」。
雖然是幼幼理財,
但對我這個理財小白來說,
老師透過具體的表格
讓我們清楚看到不同的理財方式
得到的結果大相徑庭,還是會有所震撼。
比如同樣的100元,
第一年就全花光
跟存在保險櫃,第十年再花光,
結果是不一樣的。
(猜猜哪一個選擇 快樂指數會比較高?)
又或者同樣的100元
存在保險櫃跟存在金融機構裡,
結果來說也是不一樣的。
(聽完,決定要幫小孩開證券戶XD)
/
https://i.imgur.com/fkwM8db.jpeg
老師透過表格說明了「複利」跟「通膨」的概念,
我覺得這兩個觀念如果是中年級左右的孩子
聽懂了之後又能確實落實,未來一定不可限量。
老實說,我自己大概是幾年前才突然意識到:
「我見證了通膨欸!」
是因為我小時候吃的拉仔麵20元/碗,
現在要30元/碗,整整貴了50%
就像我爸常講說
他小時候一碗麵才5塊錢的那種感覺,
二十年過去,我也見證了物價上漲的事實。
/
我想講的是,有些觀念雖然老早就存在,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限制,
真的只能廣泛接觸才能打破這個限制啊!
/
最後幫大家畫重點,Chloe老師說:
「錢要放對地方才能生出錢子錢孫。」
「錢要放對地方才能生出錢子錢孫。」
「錢要放對地方才能生出錢子錢孫。」
/
整體而言,
我覺得台語活動與一般活動內容無異,
差別真的就只在語言的使用而已。
對本身就是台語家庭的成員來說,
參加活動、用台語學習溝通,
除了知識上的獲得,
更重要的是對這個語言「認知地位」的提升,
讓台語家庭的孩子知道,
台語不只是日常溝通用語而已,
台語還可以用來學習認知新的知識。
https://i.imgur.com/BixF82d.jpeg
就像今天參加「意識培力講座」,
諾拉老師帶來好多本直翻成台文的外國文學,
這也讓我好驚訝,
我對台文的刻板認知又被打破了一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site.org.tw), 來自: 114.32.24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site.org.tw/BabyMother/M.1739034069.A.FB6
→ suction : 這是中央的計畫,全台灣的活動可以來這邊查詢 02/09 06:38